
徐西龙,笔名宏松、西龙耕读、西子湖畔、松石梅竹,1972年4月出生于湖北洪湖,他在不同生活经历中始终坚守对书法的热爱与对公益的热忱 。
徐西龙自幼便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,其书法启蒙始于5岁,在三叔祖父的引导下,他拿起毛笔,开启了漫长的书法研习之路。从临摹王羲之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、苏轼等历代书法大师的名帖起步,他深入钻研自秦至民国各名家的书法精髓,篆、隶、行、草、楷五体皆有涉猎。无论是学生时代,还是执鞭任教期间,亦或是在家乡耕读与异乡漂泊的日子,笔墨纸砚始终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。每天,他都会抽出一小时以上的时间练习书法,这一习惯已坚持了四十余年。在书法的世界里,他静心享受遨游书海的乐趣,与历史上的书法大家进行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,用书法调和生活的酸甜苦辣,缓解工作的辛劳与压力。
徐西龙的书法作品,既传承了传统书法的严谨与典雅,又融入现代审美的灵动与创新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书法不仅提升了他的艺术造诣,更成为他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慰藉。
在生活中,徐西龙始终满怀公益之心。在深圳开出租车的岁月里,他连续十几年,每年高考期间风雨无阻,免费护送中考生赶赴考场,为梦想助力。平日里,他留意身边老弱病残的出行需求,主动提供便利。学校上下学时段,他积极投身交通疏导工作,指挥车辆有序通行,全力保障学生安全。此外,他还多次义务献血,用殷红热血传递生命希望,以点滴善举诠释奉献精神 。
徐西龙用书法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,用公益行动温暖了他人。他将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入日常生活,也展现了艺术与生活的深刻联系。相信在未来,徐西龙将继续以笔墨为媒,书写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,同时秉持公益之心,为社会传递更多温暖与正能量。
获奖作品赏析:
图片
徐西龙老师的《厚德载物》这幅书法作品,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同时展现了非常高超的书法技艺,值得获得特等奖的肯定。从整体来看,作品以其雄浑的气质和深邃的内涵,给观者带来了极为震撼的视觉与思想冲击。
首先,整体构图方面,徐西龙老师将“厚德载物”四个字的排布安排得极具力度和层次感,笔画间疏密有致,气势磅礴。每个字的结构都充满张力,尤其是“厚”和“载”两个字,笔画粗犷,气势庞大,给人一种稳重而有力的感觉。而“德”字和“物”字则稍显收紧,笔画在厚重中带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。整体来看,字形宽广,富有立体感,表达了“厚德载物”这一古训中所蕴含的博大胸怀和深远的哲理。
在用笔方面,徐老师的技巧堪称一绝。笔触的起伏变化、力度的掌控都十分到位,墨色的浓淡变化也很有层次感。“厚”字的竖画笔力雄浑,而“德”字的点画则相对精致、细腻,表现出了刚柔并济的特质。尤其是“载”和“物”两个字,笔画的力度和流畅感都表现得非常自然,体现了书法中的动态美感,犹如大自然的气息,充满生命力。
从墨色的运用来看,徐西龙老师将浓墨和淡墨的交替运用得十分巧妙,使得每个字的笔画都充满了韵味。墨色的浓重部分,既显得沉稳,又突出字形的力量感;而墨色的淡雅部分,则为整个作品增添了几分柔和与流畅,使得整幅书法作品看起来既有气势,又有温润的内涵。
细节方面,作品中的印章点缀得恰到好处,不仅平衡了画面的空白部分,也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。每个印章的排列不仅没有打破整体的和谐美感,反而为作品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,使得整幅作品更具文化底蕴。
尽管整体效果非常优秀,但如果能在字形的疏密处理上再稍作调整,使得作品的空白部分更为呼吸自然,可能会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和谐。尤其是在左右两侧的留白处,稍微增加一些呼应,可能会让整幅书法的结构感更为平衡。
总体而言,徐西龙老师的《厚德载物》无疑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。它不仅技法上精湛,内容上也充满了深刻的哲理,真正做到了书法与思想的结合,给人以深刻的启示。恭喜徐西龙老师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得特等奖,这是对他深厚书法功底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高度认可。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如此充满力量与智慧的作品!
其他作品欣赏: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